开卷文珠第九讲 | 朱崇科教授主讲“公与私的辩证:重读《弟兄》”

Body
11月16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开卷文珠讲座第九讲,讲座主题为“公与私的辩证:重读《弟兄》”。本次讲座由朱崇科教授主讲,贾智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伊始,朱崇科教授带领大家走近周氏三兄弟的生平经历,进而指出三者在家庭变迁下形成的感受与品性是迥异的。随后朱崇科教授讲述了鲁迅家庭的故事,以及将两者的为人处世进行对比,展现了处理事务能力强、长兄如父,作为家庭顶梁柱,既是“引领者”,又是“牺牲者”的鲁迅形象。
在讲述过程中,朱崇科教授澄清了世人对鲁迅、周作人两人失和前后关系的一些误解,并对兄弟失和事件进行分析,推测出兄弟失和的原因应当涉及个人性格与经济因素两个层面。
随后,讲座进入文本解读部分。朱崇科教授点出《弟兄》与《离婚》在生产时间上的相近,且二者都饱含悲剧色彩,都说明新旧元素结合下传统伦理依然强大,并强调对《弟兄》的解读须放在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史上进行点面结合的整体把控,同时要兼顾历史与社会的现实语境。
其后,朱崇科教授枚举了许寿裳、周作人、周建人、郜元宝等人对于文本主旨的观点,并提出了自己对《弟兄》的理解。第一点,从历史与社会的语境出发,即兄弟失和事件、鲁迅被张氏贬职事件、章士钊要求教育落实读经等,进而指出鲁迅“公”的表现。第二点,紧密联系鲁迅的其他作品,分析出鲁迅从立人的角度出发,借助传统的“出悌”重新反思传统伦理和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当中个体人的尴尬、表演型特征。朱崇科教授生动地将《弟兄》的结构比作CD唱片的封套结构,公益局是外面的封套,封套里面是家庭的故事、沛君的梦境等,这种结构也是文本解读困难、解读错误的原因所在。
紧接着,朱崇科教授阐述了《弟兄》中“公寓”“梦境”“公司”三个空间的内涵。
其中“公寓”暗含着复杂的文化纠缠,这种文化纠缠表现为兄弟间的关系与中西医的关系。具有现代性色彩的“公寓”更直接地彰显了伦理情感,更好地展现了兄弟间的伦理考验。可以看出,沛君在疾病研判的所做所思所想既是亲情所系,也是家庭营生利害所致,这与鲁迅兄弟二人在八道湾11号的现实处境存在对话。
除此之外,《弟兄》当中也涉及了中西并存的文化抗衡,其一为中西医话语的对比,具体表现为中医话语的含糊玄虚与西医话语的科学精准;其二为声音中的文化对比,表现为沛君对汽笛声、京剧《失街亭》等的反应,由此可见《弟兄》杂糅了节俭与奢华、传统与现代、人类与机器的多层次对比。
对于“梦境”这个空间,朱崇科教授表示,它与现实形成镜像对照,成为了沛君阴暗面的宣泄口,再现了沛君累积已久的焦虑,是其心灵、情绪和灵魂的自我审视与洗礼。同时没有化作惨痛现实的梦境也维护了“兄弟怡怡”的真情建构。此外,“梦境”中死亡与破坏的本能源于现实生活中强烈的物质压迫。
第三个空间“公司”,即作为封套的公益局,蕴含着强烈的文化折射与比较匠心。一方面表现为民国初期有关机关的人浮于事,另一方面表现为沛君靖甫的“兄弟怡怡”与秦益堂两个儿子的“大打出手”之间的对比表演。但是,沛君自我表彰的清高与淡泊又被其“梦境”戳穿,呈现经济压力改变伦理走向的事实。
总而言之,鲁迅通过空间的诗学,即三种层次井然的空间,与以“出悌”作为切入点,探勘了立人的可能性与限制,这当中既有传统元素和情感的寄托,也渗入了西方文化的关照和更新,表现了鲁迅先生超越性的追求与浓厚的现实关怀。
其后,贾智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。他提出,理解经典作品需要海量的阅读与精读,同时阅读过程中要超越单一的文本,关注到其与其他文本、背后的社会语境的关联性,从而领悟经典中的精髓。
最后,朱崇科教授与线上线下的同学们就讲座内容进行交流与互动。本次“开卷文珠”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。